本文作者:访客

女子偷男友数万元因已婚获谅解,谅解能否免除起诉?

访客 2025-09-12 13:01:34 4
女子偷男友数万元因已结婚而获得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免受法律追究,谅解是双方之间的私人事务,不能作为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法律是公正、公开、公平的,对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即使获得受害人的谅解,也不能代替犯罪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否起诉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仅凭谅解而决定。
近日,江苏扬州一起女子偷男友数万元后因结婚获谅解的案件引发社会热议。未婚妻刘某在订婚期间偷走男友藏于婚房的现金,两周后双方登记结婚,检察机关最终以家庭成员间盗窃获谅解为由作出不起诉决定。下面小编为您具体解析相关问题。

女子偷男友数万元因已结婚获谅解,获谅解就可以不被起诉吗?

  在扬州案件中,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关键在于“家庭成员关系”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家庭成员间盗窃且获谅解的,一般可不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司法解释的立法逻辑在于家庭关系具有特殊性,法律需在维护财产秩序与尊重伦理情感间寻求平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获谅解即可免于起诉”是普遍规则。

  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同时满足行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且盗窃手段不恶劣且获谅解。

  登记结婚使其与男友形成法律认可的家庭成员关系,而其盗窃行为未涉及暴力或多次作案,符合司法解释中“情节轻微”的认定标准。

  盗窃行为存在以下情形,即使形成家庭关系,检察机关仍可能起诉:

  1. 盗窃手段恶劣,入室盗窃、使用凶器威胁;

  2. 数额巨大或多次盗窃,单次盗窃超过10万元或两年内盗窃三次以上;

  3. 行为人存在前科或拒不退赃。

  扬州案件中,检察机关通过人民监督员、律师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听证,确保不起诉决定的公开性与合理性。

获得谅解还会判刑吗?

  即便案件进入审判阶段,谅解书的作用也仅限于量刑从轻,而非免除刑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对于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并获谅解,法院可依法从宽处理,但“从宽”不等于“无罪”。

  在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轻微刑事案件中,谅解书常成为法院判处缓刑的关键依据。但行为性质恶劣,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谅解书仅能减少基准刑的10%-30%,难以避免实刑。

  对于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谅解书的影响力显著减弱。此类案件中,司法机关需优先维护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谅解书仅能作为“从轻处罚”的参考,而非“免罪理由”。

  案件证据确凿,即使获谅解,法院仍会定罪量刑。谅解书的作用建立在“犯罪事实成立”的前提之上,无法推翻客观证据。

不被起诉条件 谅解书法律规定 刑事谅解书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