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直播问题探讨,能否开启直播成焦点?
未成年人不能开直播,因为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经验,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也容易在直播中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从而引发安全问题,未成年人开直播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们失去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应该禁止未成年人开直播。“14 岁少女签约 MCN 直播遭索赔”“平台为未成年人注册直播账号被查处”—— 这类案例频发,让不少家长困惑:孩子没成年到底能不能开直播?答案并非 “能” 或 “不能” 那么简单,法律按年龄划定了严格红线,不同主体需严守责任边界。
法律层面构建了 “年龄分层 + 全流程监管” 的核心规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六条与七部门《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形成闭环: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绝对禁止开直播,平台不得为其提供账号注册服务;年满 16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可开直播,但需满足双重条件—— 经监护人书面同意,且平台完成身份认证与监护人授权核验。这一划分既防范 “数字童工”,又兼顾部分未成年人的合理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的直播权限差异清晰,违法成本截然不同。对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是自行申请还是由 MCN 机构运作,开直播均属违法。上海某平台为 16 岁以下未成年人注册账号直播,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并罚款,涉事 MCN 机构因安排 “数字童工” 面临合同无效风险。而 16 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若未经监护人同意开直播,即便成功注册,其与平台或 MCN 的合同也属效力待定,监护人可拒绝追认使其无效,14 岁少女解约案中,法院正是以此认定高额违约金条款无效。
平台、监护人、MCN 机构的三方责任不可缺位。平台需履行 “第一道防线” 义务:通过实名认证、动态核验锁定年龄,对 16 周岁以上申请者强制要求监护人授权文件,未履行审核义务将面临行政处罚。监护人享有 “同意权 + 监督权”,不仅要审慎决定是否授权,还需通过平台提供的管理功能监控直播时长、内容及打赏情况,防范孩子沉迷或遭遇网络侵害。MCN 机构则严禁签约未满 16 周岁未成年人,与 16 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合作时,必须核验监护人授权,否则合同无效且可能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三类常见误区需特别警惕。一是认为 “用成年人身份注册即可规避”,但平台动态核验技术可识别实际使用者年龄,一旦查实将封禁账号,相关机构也会被追责;二是混淆 “直播权限” 与 “出镜权利”,即便未成年人不注册账号,单纯出镜参与成人直播也需平台重点审核内容,避免诱导消费或暴露隐私;三是忽视 “内容红线”,未成年人直播不得涉及美妆、游戏等不适宜内容,平台需通过技术手段过滤风险信息。
未成年人直播的法律规则,核心是 “保护优先、从严监管”。未满 16 周岁的绝对禁止,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底线守护;16 周岁以上的严格限制,则在尊重意愿与防范风险间寻求平衡。家长、平台与机构唯有共同严守法律边界,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