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虚拟财产能否被强制执行的探讨
虚拟财产是否可以强制执行取决于具体情况,虚拟财产作为新型财产形式,其法律地位和性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在某些地区,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可以作为执行对象,由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挑战,虚拟财产的强制执行面临一定难度,能否强制执行虚拟财产需结合具体法律法规和情境进行判断。杭州某法院拍卖《梦三国 2》顶级账号,以 14 万元起拍;长沙法院冻结主播直播收益偿还债务 —— 这些案例揭示,虚拟财产已进入法院强制执行范围。法律明确虚拟财产可执行,但需满足法定条件。
法律层面早已为虚拟财产执行铺平道路。《民法典》第 127 条确立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权利地位,《民事诉讼法》第 249 条将 “存款、股票等财产” 的表述以 “等” 字兜底,为虚拟财产执行提供依据。司法实践中,直播账号收益、游戏装备等均被认定为可执行财产。连云港中院在处理主播朱某违约案时,依据实际控制原则,认定其以父亲名义注册的直播账号收益属可执行财产,最终划扣 200 余万元执行款。
执行虚拟财产需把握三个关键条件。一是具备财产属性,需能独立交易且具有经济价值,如游戏账号的稀缺道具、直播账号的粉丝打赏收益。二是权属清晰,法院需确认被执行人对虚拟财产的实际控制权,长沙望城区法院通过实名信息和流水记录,锁定主播文某的直播收益权属。三是可变现性,法院可通过司法拍卖(如游戏账号)、平台扣划(如直播收益)等方式实现变现。
实务中形成了成熟操作路径。对游戏账号等有形虚拟财产,法院会委托平台评估后拍卖,某《梦三国 2》账号经评估 20 万元后成功拍卖;对直播收益等无形财产,可要求平台协助冻结扣划;对社交账号等特殊财产,通过身份信息变更完成过户。但价值评估难、平台协助不及时等问题仍存,法院常采用灵活方案,如分期扣划直播收益平衡双方权益。
虚拟财产强制执行体现了法律对数字经济的回应。从法律依据到实务操作,制度已形成基本框架,但需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平台协作机制。对债权人而言,留存虚拟财产权属证据至关重要;对债务人来说,企图通过虚拟财产逃避执行已难获法律支持。